2.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
2.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引发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密切相关(IPCC, 2006).甲烷(CH4)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其引起的温室效应仅次于二氧化碳(逯非等, 2010).稻田是CH4的重要排放源之一, 全球稻田每年CH4排放量为25~50 Tg, 约占全球人为总排放的12%~26%, 是大气中CH4浓度增加的重要因子(李道西等, 2010).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水稻生产国, 其稻田面积占全球的20%(Frolking et al., 2002).有研究表明, 中国稻田CH4排放总量为9.26 Tg·a-1(张小敏等, 2016), 对全球大气CH4浓度的升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霍连杰, 2013).
稻田甲烷排放因气候类型、土壤性质、水肥管理和耕作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冬水田作为一类特殊的稻田, 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其面积达2.7×106~4×106 hm2(李庆逵, 1992).冬水田在水稻生长季为淹水厌氧环境, 土壤温度高, 有机碳丰富, 是CH4产生的理想环境(陈苇等, 2002).而水稻收获后直到次年水稻移栽前一直处于淹水无耕作状态, 也有CH4的排放(孔萍等, 2015).不仅如此, 徐华等(1997)指出, 冬季持续淹水的稻田在次年水稻生育期CH4排放量是冬季自然干燥搁田的5.74倍, 这表明在水稻种植前的土壤水分条件也是影响水稻生长季稻田CH4排放重要的因素(张稳等, 2006).一般认为, 土壤水分通过影响有氧和无氧区域的多寡和分配, 调节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从而影响CH4的产生、氧化和排放过程(王玲等, 2002).另有研究指出, 化学氮肥、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等都与稻田甲烷排放有关(丁维新等, 2003a;焦燕等, 2003), 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单一因素的考虑, 而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也能影响到稻田CH4的排放.例如, 水稻植株是稻田CH4排放的主要途径(徐渭渭等, 2015), 但在水稻生长期, 淹水环境也能抑制CH4的排放;无机氮肥的施用可促进CH4氧化菌的生长而减少CH4的排放(易琼等, 2013), 但氮肥能促进水稻生长为CH4产生提供前体基质而促进CH4的排放(周文鳞等, 2014)等.明确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稻田CH4的排放过程, 使稻田CH4排放量的估算更加准确.此外, 在冬水田CH4排放的研究中, 对水稻种植期的研究报道较多, 对水稻收割后超过半年的休闲期内CH4的排放缺乏系统的观测数据.为此, 本文以川中丘陵地区冬水田为研究对象, 对冬水田CH4年排放的变化规律、影响CH4排放的关键因子等进行田间原位观测, 以探讨各因子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明确其排放规律, 以期为中国稻田CH4排放量的估算和减排提供数据支持, 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研究区域概况试验点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的盐亭县林山乡(31°16.2′ N, 105°16.8′ E, 海拔约420 m)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该区域为典型的丘陵地貌,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17.3 ℃, 年均降雨量826 mm.土壤是典型紫色土, 由白垩纪和侏罗纪的紫色砂页岩发育而成.该地区稻田土地利用方式中, 冬水田占的比例较大.耕作层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如下:有机碳22.2 g·kg-1(重铬酸钾氧化), 全氮2.0 g·kg-1(半微量开氏法), 速效磷5.8 mg·kg-1(0.5 mol·L-1 NaHCO3), 全钾9.3 g·kg-1(NaOH熔融), 速效钾77.3 mg·kg-1(NH4OAc浸提), pH值8.20(水土比为5:1, 体积质量比, mg·L-1), 粘粒:粉粒:砂粒=39.7%:59.5%:0.8%.
2.2 实验设计实验选择3块典型的冬水田, 每块田地分别设置有水稻常规施肥小区(RF)、无水稻常规施肥小区(NP)、有水稻无氮肥小区(NN).常规施肥施加N、P、K 3种肥料(分别是NH4HCO3 130 kg·hm-2, 过磷酸钙90 kg·hm-2(以P2O5计), 氯化钾36 kg·hm-2(以K2O计), 均一次施用).无氮肥小区P、K肥同常规小区一样, 只是不施氮肥.追肥为尿素, RF和NP处理的追肥施用量为70 kg·hm-2, NN处理则无追肥.除了施肥不同外, 所有其他管理措施都相同.每个处理小区的大小为2 m×2 m, 以便留出足够的土壤、植物破坏性采样空间.水稻品种为内香8518.2013年5月18日翻耕、施肥、移栽水稻, 2013年6月21日施追肥, 2013年8月28日收获水稻, 观测了所有处理全年的甲烷排放.同时, 还选取相邻种植冬小麦的水旱轮作田块作为对比, 该地块于2012年11月6日翻耕、施肥、播种冬小麦, 2013年5月2日收获小麦.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采集和分析CH4气体.采样箱为不锈钢材料, 表面覆盖有防止温度剧烈变化的绝热材料.采样箱的尺寸为50 cm×50 cm×50 cm(长×宽×高), 箱顶有气压平衡管, 箱侧面装有温度探头以测定箱内温度.底座尺寸为50 cm×50 cm×20 cm(长×宽×高), 整个观测期间都固定在采样点上.中段箱尺寸为50 cm×50 cm×50 cm(长×宽×高), 顶部有密封水槽, 中段箱在作物长高后配合采样箱使用.采样点呈品字形排列, 小区距田边2 m.气体采集频率通常为每周2次, 施肥、降雨、排水等特殊时期加密采集.在采样前向底座凹槽注水并扣上箱子, 用60 mL塑料注射器分别于密封后每隔10 min采一次, 共采集5个气体样品.3个处理之间为平行采样, 采样时间为上午8:30-11:30, 采样结束后移开采样箱.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实验室于24 h内用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测定样品中CH4含量.气体排放通量的计算见式(1).
(1) |
式中, F为气体排放通量(mg·m-2·h-1), V为采样箱体积(m3), A为采样箱底面积(m2), M为气体摩尔质量(g·mol-1), V0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L·mol-1), T和P分别为采样时的温度(K)和气压(Pa), T0和P0为标准状况下的气温(273 K)、气压(1.013×105 Pa), dc/dt为箱内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回归曲线斜率(μL·L-1·h-1).采用通量线性外推法插补缺失值, 用通量和时间的乘积计算气体的累积排放量.
在采样开始和结束时用便携式温度计(JM624) 测定箱内温度和5 cm深土壤温度.水深在采样结束后直接用直尺量得.气温、气压和降水等数据由试验站上的气象场自动记录, 气象场与实验地的直线距离大约为1 km.
2.4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测定称取土样, 加入0.5 mol·L-1 K2SO4(液土比为5 mL:1 g), 振荡、离心、过滤, 取滤液用AA3流动分析仪测定(SEAL Auto Analyzer 3, 德国).
2.5 数据处理数据经Excel 2010整理后, 用Origin 8.0进行绘图分析, 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检验和CH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田间水深和可溶态有机碳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3.1 气温和降水变化自2012年10月开展田间实验以来,试验地点气温和日降雨量见图 1.由图 1可知, 气温为0.42~30.46 ℃, 日平均值为17.87 ℃;年降水量为716.0 mm, 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
由图 2可以看出, 在整个观测期内CH4排放表现出夏秋高、冬春低的季节变化规律.RF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为-0.0042~18.29 mg·m-2·h-1, 平均排放通量为10.22 mg·m-2·h-1(图 2a、2b).NP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为0.03~16.78 mg·m-2·h-1, 平均排放通量为4.25 mg·m-2·h-1(图 2b), 显著低于RF处理(p<0.01), 表明水稻种植能促进土壤CH4的排放.NN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为0.10~26.76 mg·m-2·h-1, 平均排放通量为14.15 mg·m-2·h-1(图 2b), 显著高于RF处理(p<0.01), 表明氮肥施用对CH4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在水稻生长季, RF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为225.44 kg·hm-2, 而NN和NP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24.70和148.78 kg·hm-2, 在休闲季的RF处理CH4累积排放量为36.70 kg·hm-2.
尽管休闲时间较种植期长, CH4排放量只占全年CH4总排放量的14%,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休闲季的10月、11月CH4的排放通量较高, 而12月到2月间的CH4排放通量较低, 主要是因为冬季土壤温度降到了10 ℃以下, 低的温度抑制了产CH4菌的活动, 也减缓了有机质的降解.进入3月, 气温开始回升, CH4排放慢慢增加.在图 2b中, 在水稻移栽初期, NP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和RF处理一样, 是逐渐增加的;而后出现了明显的不同, 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后期, RF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先增加后减少, 而NP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始终呈上下波动.NN处理在分蘖盛期也出现CH4排放峰值, 追施尿素3 d后NN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增加, 而RF处理CH4排放通量逐渐降低.
3.3 土壤温度与CH4排放通量的关系图 3给出了RF处理CH4排放通量和5 cm深土壤温度的关系曲线.相关分析表明, RF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与5 cm深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 r=0.78), 说明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 CH4排放通量增大.当温度低于15 ℃时, CH4排放通量较少.
RF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与田面水深的关系如图 4所示, 由图可知, 当田面水深为1~4 cm时, CH4排放通量较高.特别是CH4排放通量大于10 mg·m-2·h-1都出现在稻田水深为1~3 cm的范围内, 当水深超过4 cm以上时, CH4排放通量处在平均水平以下, 这说明水层对CH4排放有影响, 过深的水层不利于稻田CH4向大气中排放.回归分析发现, 随着水深的增加, CH4的排放通量呈指数迅速下降;而田面水深在4~8 cm区间时, CH4的排放通量与水深间的变化缓慢.
图 5是RF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与DOC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到, 整个观测期, RF处理的DOC含量为8.96~120.37 mg·kg-1, 平均值为57.33 mg·kg-1.在RF处理休闲期, DOC含量相对稳定, 都在60 mg·kg-1上下波动.进入水稻季, 在水稻移栽初期DOC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并达到最大值120.37 mg·kg-1;在水稻生长后期, DOC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 RF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与DOC含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9, r= -0.19).
由表 1可以看出, 与同期水旱轮作的小麦田相比, 冬水田在休闲期CH4无论是平均排放通量还是累积排放量都高于稻麦轮作系统小麦田的CH4排放.因此, 冬水田若转为水旱轮作, 既可减少CH4排放量, 又可增加一季的小麦产出, 无论从环境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说都是有利的.
在川中丘陵地区, 冬水田甲烷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 夏秋季的排放通量大于冬春季, 水稻生长季大于休闲期.在水稻生长季, RF处理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都出现CH4排放通量的峰值, 这一研究结果与闫晓君等(2013)对长江中上游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动态特征的研究结果相一致.CH4排放通量变化的变异系数为117.83%, 说明冬水田CH4排放通量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水稻季累积排放的CH4占全年CH4总排放量的86%, 由此说明全年CH4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 这一结果与江长胜(2005)在四川的研究结果(86.7%)相近.尽管休闲时间较种植期长, CH4排放量只占全年CH4总排放量的14%,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此外, 这一结果也高于张晓艳等(2012)在江苏的长期稻田淹水休闲期CH4排放量占比(8.9%).研究结果显示, 土壤温度高时稻田CH4排放通量也较高, CH4排放通量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刘芳等(2013)也发现CH4排放与5 cm深土壤温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温度对CH4排放通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周超等(2013)研究表明, CH4排放变化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35 ℃时的产CH4量显著高于25 ℃.此外, 图 1的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间温度差别大, 水稻生长季温度在16.43~30.46 ℃之间, 平均温度为26 ℃, 而休闲期则在0.42~30.30 ℃之间, 平均为14.65 ℃.故在冬季稻田休闲期, 尽管DOC含量高, 但土壤温度降到了10 ℃以下, 低的温度不仅抑制了产CH4菌的活动, 也减缓了有机质的降解, 导致CH4排放通量较低;开春后, 随着温度的升高CH4排放量也慢慢升高;在4月中旬, 土壤温度逐渐高于15 ℃, CH4排放通量也迅速增加.有研究报道, 当温度高于15 ℃时, CH4排放增加,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近(Bruhn et al., 2009).温度主要是制约有机质的分解, 调节参与CH4形成的微生物活性, 同时对CH4的再氧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水稻种植季, 没有水稻的(NP)处理的CH4排放通量显著低于RF处理(图 2b), 表明水稻种植能促进土壤CH4的排放.在淹水的稻田中, 水稻植株是传输CH4排放的主要途径, 其释放CH4的速率是水相扩散的104倍(Chanton et al., 1992), 排放的CH4可达总排放量的80%以上(Hosono et al., 2000), 而无植株处理只能通过气泡扩散释放CH4(Bhullar et al., 2013), 导致二者的甲烷排放差异较大.其次, 在水稻生长旺盛期, 植物通气组织发达, 使CH4通过植株通气组织排放到大气中的比例增加(丁维新等, 2003b), 这也使得RF处理CH4排放增加.此外, 水稻根系分泌物可刺激稻田CH4的产生和排放(韩广轩等, 2005), 所以, 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 根系分泌物增多(Wang et al., 1997), 产CH4细菌群生长基质也逐渐增加, 也会使CH4释放量增大.另有研究表明, 温度升高能加快土壤中CH4气体通过水层的扩散, 减少了稻田CH4的再氧化, 利于CH4的排放(王玲等, 2003), 增加了NP处理CH4的排放量.尽管水稻植株能向下输送O2, 且在根际形成有氧微区, 进而加强稻田土壤中CH4的氧化, 但水稻种植区CH4的产生与氧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仍然高于无植株处理CH4的排放.由此可见, 水稻种植不仅能影响CH4的产生, 而且起到了促进CH4排放的作用.
对比图 2b中NN处理和RF处理, 不难发现氮肥的施用降低了CH4排放, 特别在追施尿素3 d后RF处理的CH4排放逐渐减弱, 而NN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呈增加趋势.有报道指出, 氮肥施用会抑制稻田CH4排放(Ma et al., 2007), 且氮肥的施用量越大, 对CH4的抑制作用越明显(焦燕等, 2005).原因可能是:高浓度CH4和NH4+-N的存在促进了CH4氧化菌的生长, 随着时间的延长和NH4+-N的逐渐消失, 被促进的CH4氧化菌氧化更多的CH4, 从而降低CH4排放量.另一方面, 氮肥也可通过植株间接影响CH4排放(马静等, 2010).有研究(Banger et al., 2012)指出, 高氮能抑制CH4的排放, 其临界值为140 kg·hm-2.本实验的施肥量按照当地农户的肥料用量来撒施, 底肥和追肥共施入氮肥200 kg·hm-2, 高于报道的临界值, 抑制了CH4排放, 最终使得RF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低于NN处理.
相关分析发现, 田间水深也是甲烷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田间水深主要通过影响CH4的氧化与扩散来影响CH4的排放.秦晓波等(2013)研究发现, 田间水深为1~5 cm时与稻田CH4排放通量呈显著相关, 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稻田淹水层直接控制着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影响有氧和无氧区域的多寡和分配, 进而影响厌氧的产CH4菌和好氧的嗜CH4菌的活性, 从而影响CH4的排放(王玲等, 2002).当水深在1~3 cm之间时, CH4排放通量较大, 主要因为稻田此时处于淹水状态, 进入土壤内的O2大量减少,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 产甲烷菌的数量增多、活性增强, 导致CH4生成量越大.当水深大于4 cm时, 过深的水层大大降低了CH4通过气泡和以扩散作用的传输效率(蔡祖聪等, 1998).因为CH4从土壤中的产生位点向大气扩散的过程受到抑制, 深水层会阻碍产生的CH4向大气的传输, 含CH4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容易破裂, 在扩散到表层水中时可能部分已被氧化, 致使CH4的排放量反而减少(尉海东, 2013).只有当水层深度合适才有利于CH4的产生和排放, 因此, 通过控制稻田水层深度能达到减少CH4排放的目的.在川中丘陵地区, 冬水田蓄深水, 既有利于来年春耕, 也有利于抑制CH4排放.
在休闲季, 稻田处于无耕作状态, 因此, DOC含量变化相对稳定.而在水稻季, 人为干扰(如翻耕、施肥、灌水等)因素增多, DOC也出现了无规律变化.整个观测期, DOC含量平均值为57.33 mg·kg-1, 这一结果与汤宏等(2013)的研究结果(62.8~92.8 mg·kg-1)相近.稻田淹水翻耕后可溶性有机质大量溶出, DOC含量增高(图 5), 这与展茗等(20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土壤可溶态碳氮是产生CH4的物质基础, 加入碳素和氮素会影响产CH4菌活性, 从而影响CH4的排放.川中丘陵地区的冬水田长期处于淹水状态, 可溶态碳较丰富, 可能不再是限制性因素, 排放通量更多的是随温度或水深的变化.在水稻生长季, 5 cm深土壤温度和气温都较高, 而Cookson等(2007)的研究表明, 较高培养温度下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及土壤呼吸的增强能导致DOC含量降低, 这也影响了DOC含量变化.有研究表明, 不同土壤类型DOC含量与产CH4量表现出相反的关系(Chanton et al., 1995).此外, 水稻植株凋落物的降解和根系分泌物也能增加土壤中的DOC含量(马静菲等, 2011), 而水田灌排水可能导致碳循环过程的显著变化, 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和养分供应(焦坤等, 2005).因此, 对于土壤DOC源库转化对CH4的产生和排放及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 结论(Conclusions)1) 川中丘陵地区冬水田年间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 休闲期CH4排放通量明显低于水稻生长季, 休闲季CH4排放量仍占全年CH4总排放量的14%.
2) 没有种植水稻处理的CH4排放量显著低于有水稻处理, 而不施氮肥处理的CH4排放量显著高于施肥处理.
3) 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 随着温度升高, CH4排放通量增大.过深的水层不利于稻田CH4向大气中排放, 当田面水深在4~8 cm时, 甲烷的排放与水深间的变化缓慢.在川中丘陵地区, 将冬水田休闲期改为旱作可减少CH4排放, 对环境有利.
致谢: 感谢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罗有才实验员、研究生同学和工人师傅在采样和分析过程中提供的帮助.[${referVo.labelOrder}] | Banger K, Tian H, Lu C. 2012. Do nitrogen fertilizers stimulate or inhibit methane emissions from rice field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18: 3259–3267. DOI:10.1111/j.1365-2486.2012.02762.x |
[${referVo.labelOrder}] | Bhullar G S, Iravani M, Edwards P J, et al. 2013. Methane transport and emissions from soil as affected by water table and vascular plants[J]. BMC Ecology, 13(1): 1–9. DOI:10.1186/1472-6785-13-1 |
[${referVo.labelOrder}] | Bruhn D, Mikkelsen T N, Ãbro J, et al. 2009. Effects of temperature,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pectin methyl esterase on aerobic methane release from plant material[J]. Plant Biology, 11(s1): 43–48. |
[${referVo.labelOrder}] | 蔡祖聪, 徐华, 卢维盛, 等. 1998. 冬季水分管理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2): 171–175. |
[${referVo.labelOrder}] | Chanton J P, Whiting G J, Showers W J. 1992. Methane flux from Peltandravirginica:Stable isotope tracing and chamber effects[J]. Global Biochemical Cycles, 6: 15–31. DOI:10.1029/91GB02969 |
[${referVo.labelOrder}] | Chanton J P, Bauer J E, Glaser P A. 1995. Radio carbon evidence for the substrates supporting methane formation with in northern Minnesota peatland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59: 3663–3668. DOI:10.1016/0016-7037(95)00240-Z |
[${referVo.labelOrder}] | 陈苇, 卢婉芳, 段彬伍, 等. 2002. 稻草还田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2, 39(2): 170–176. DOI:10.11766/trxb200106080204 |
[${referVo.labelOrder}] | Cookson WR, Osman M, Marschner P, et al. 2007. Controls on soil nitrogen cycling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cross land use and incubation temperatur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9: 744–756. DOI:10.1016/j.soilbio.2006.09.022 |
[${referVo.labelOrder}] |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a. 氮肥对土壤甲烷产生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a, 22(3): 380–383. |
[${referVo.labelOrder}] |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b. 植物在CH4产生、氧化和排放中的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b, 14(8): 1379–1384. |
[${referVo.labelOrder}] | Frolking S, Qiu J, Boles S. 2002. Combing remote sensing and ground census data to develop new map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ice agriculture in China[J]. Global Biogeochem Cycle, 16(4): 1091. |
[${referVo.labelOrder}] | Hosono T. 2000. Studies on methane flux from rice paddies and the mechanism of methane emission through rice plants[J].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s, 18: 33–80. |
[${referVo.labelOrder}] | 韩广轩, 朱波, 江长胜, 等. 2005. 川中丘陵区稻田甲烷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21(1): 1–6. |
[${referVo.labelOrder}] | 霍连杰. 2013. 淹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对添加外源有机碳的响应及机制[D]. 长沙: 中南大学. 1-4 |
[${referVo.labelOrder}] | IP 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ume 4: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M]. Geneva, Switzerland: IPCC. |
[${referVo.labelOrder}] | 江长胜. 2005. 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2-93 |
[${referVo.labelOrder}] | 焦坤, 李忠佩. 2005. 红壤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动态及其生物降解特性[J]. 土壤, 2005, 37(3): 272–276. |
[${referVo.labelOrder}] | 焦燕, 黄耀, 宗良纲, 等. 2003. 有机肥施用、土壤有效铜和氮素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2(5): 565–569. |
[${referVo.labelOrder}] | 焦燕, 黄耀, 周权锁. 2005. 氮肥水平对不同土壤CH4排放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05, 26(1): 21–24. |
[${referVo.labelOrder}] | 孔萍, 殷剑敏, 占明锦. 2015. 江西省冬水田休闲期甲烷排放研究[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5, 38(2): 55–58. |
[${referVo.labelOrder}] | 李道西. 2010. 农田水管理下的稻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J]. 灌溉排水学报, 2010, 29(1): 133–135. |
[${referVo.labelOrder}] | 李庆逵. 1992. 中国水稻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99–115. |
[${referVo.labelOrder}] | 刘芳, 李天安, 樊小林. 2013. 华南地区覆膜旱种稻田甲烷排放及其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关系[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 110–116. |
[${referVo.labelOrder}] | 逯非, 王效科, 韩冰, 等. 2010. 稻田秸秆还田:土壤固碳与甲烷增排[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 99–108. |
[${referVo.labelOrder}] | Ma J, Li X L, Xu H, et al. 2007.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wheat straw application on CH4 and N2O emissions from a paddy rice field[J].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45(5): 359–367. DOI:10.1071/SR07039 |
[${referVo.labelOrder}] | 马静, 徐华, 蔡祖聪. 2010. 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 土壤, 2010, 42(2): 153–163. |
[${referVo.labelOrder}] | 马静菲, 娄运生, 周文鳞, 等. 2011.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6): 9695–969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1.16.089 |
[${referVo.labelOrder}] | 秦晓波, 李玉娥, 万运帆, 等. 2013.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18): 5546–5555. |
[${referVo.labelOrder}] | 汤宏, 沈健林, 张杨珠, 等. 2013. 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 27(1): 240–246. |
[${referVo.labelOrder}] | Wang B, Neue H U, Samonte H P. 1997. Effect of cultivar difference on methane emission[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62(1): 31–40. |
[${referVo.labelOrder}] | 王玲, 魏朝富, 谢德体. 2002. 稻田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J]. 土壤与环境, 2002, 11(2): 158–162. |
[${referVo.labelOrder}] | 王玲, 谢德体, 刘海隆, 等. 2003. 稻田温度与甲烷排放通量关系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11(4): 29–31. |
[${referVo.labelOrder}] | 尉海东. 2013. 稻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8): 6–10. DOI:10.11924/j.issn.1000-6850.2012-4076 |
[${referVo.labelOrder}] | 徐华. 1997. 冬季土地管理对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的影响[D]. 南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referVo.labelOrder}] | 徐渭渭, 何永美, 湛方栋, 等. 2015. UV-B辐射增强对元阳哈尼梯田稻田CH4排放规律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 35(5): 1329–1336. |
[${referVo.labelOrder}] | 闫晓君. 2013. 超级稻甲烷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3-28 |
[${referVo.labelOrder}] | 易琼, 逄玉万, 杨少海, 等. 2013. 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8): 1432–1437. |
[${referVo.labelOrder}] | 展茗, 曹凑贵, 江洋, 等. 2010. 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8): 2010–2016. |
[${referVo.labelOrder}] | 张小敏, 张秀英, 朱求安, 等. 2016. 中国陆地自然植物有氧甲烷排放空间分布模拟及其气候效应[J]. 生态学报, 2016, 36(3): 580–591. |
[${referVo.labelOrder}] | 张晓艳, 张广斌, 纪洋, 等. 2012. 冬季淹水稻田CH4排放通量及其δ13C的时间变化特征[J]. 土壤学报, 2012, 49(2): 296–302. |
[${referVo.labelOrder}] | 张稳, 黄耀, 郑循华, 等. 2006. 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研究-模型灵敏度分析[J]. 生态学报, 2006, 26(5): 1359–1366. |
[${referVo.labelOrder}] | 周超, 刘树伟, 张令, 等. 2013. 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T-FACE平台观测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10): 2077–2083. DOI:10.11654/jaes.2013.10.026 |
[${referVo.labelOrder}] | 周文鳞, 娄运生. 2014. 控释氮肥对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16): 4555–4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