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生态中心, 武汉 430070
2.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enter,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N2O是仅次于CO2和CH4的第三大温室气体, 其增温潜势大, 增温效应是CO2的296~310倍(IPCC, 2013).大气N2O浓度升高的主要贡献者为农业生产, 其贡献率占人类活动产生的N2O总量的60%以上(张玉铭等, 2011).其中农田肥料氮的施入是大气中N2O浓度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赵维等, 2009).我国是农业大国, 拥有1.21×108 hm2的耕地, 其中稻田面积高达0.29×108 hm2.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农田耕种模式, 主要存在双季稻-油菜轮作、单季稻-小麦轮作及双季稻-冬置闲田等轮作体系, 其中前两种轮作体系达中国稻田面积的80%以上(Xing et al., 2009), 因此, 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对N2O的排放存在重要影响(邹建文等, 2002).研究发现, 在水旱轮作体系中氮肥施用是N2O出现排放高峰的主要驱动力(于亚军等, 2008), 且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旱季(柳文丽等, 2014).但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及种植制度、水肥管理措施等的区域性差异也会影响水旱轮作体系N2O的排放(Venterea et al., 2012).张岳芳等(2012)研究发现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种植种不同作物时N2O排放量差异较大, 荆光军等(2007)研究发现水稻-油菜轮作体系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有很好相关性, 也有研究报道轮作体系中不同施肥时间和方式对N2O排放也有重要影响(纪洋等, 2012;孟磊, 2008).
以上报道集中为研究当季施肥或环境条件对N2O排放的影响, 而到目前为止, 关于前期或前茬施肥结合环境因子对后茬或后期施肥N2O排放的影响未见报道.华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作物产区, 该地区主要实行夏水稻-冬油菜水旱轮作种植模式, 水稻季氮肥施用与否势必会影响油菜季N2O排放, 水稻季施用氮肥结合环境因子对油菜季施肥N2O排放是否有滞后或叠加效应?因此, 本研究利用长期田间施肥试验平台, 观测了华中地区典型水旱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农田N2O排放特征, 研究了水稻季施氮肥及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对水旱轮作模式下油菜季施氮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以确定华中地区水旱轮作油菜季N2O排放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为准确估算我国旱地生态系统N2O排放提供地区观测数据.
2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试验地概况试验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基地(30°28'10"N, 114°21'21"E).该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 年均气温15.8~17.5 ℃, 年均降雨量1269 mm.试验田于2012年5月建成, 直接投入试验, 试验地采样点土壤系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1.
试验时间为水稻-油菜轮作油菜季(2016年9月—2017年4月, 其中9月21—10月22日为翻耕闲置期), 田间管理见表 2.轮作体系包含4个氮肥处理(氮肥量为当地常规施肥量), 分别为: ①N0-0, 水稻季和油菜季均不施用氮肥, 作为对照处理(CK);②N150-0, 水稻季施用氮肥150 kg·hm-2, 油菜季不施用氮肥;③N150-150, 水稻季、油菜季各施用氮肥150 kg·hm-2;④N0-150, 水稻季不施用氮肥, 油菜季施用氮肥150 kg·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 每个处理3次重复, 共计12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20 m2(4 m×5 m).
施肥方式:油菜季氮肥按基肥60%、越冬肥20%和薹肥20%的比例施用, 磷、钾肥用量分别为75 kg·hm-2 P2O5和120 kg·hm-2 K2O, 磷肥全部基施, 钾肥则按照70%基肥和30%的分蘖肥施用, 同时各小区增施15 kg·hm-2硼砂, 保证植株生长.油菜季在油菜移栽前1 d将肥料均匀的撒施到田间并与0~10 cm土壤混匀, 追肥结合松土施用, 下雨时或下雨后撒施.
2.3 气样采集与分析N2O气体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 采样箱由PVC材质制成.每小区固定采样底座1个, 底座上部有5 cm深的凹槽, 用于加水密封后采集气体, 箱体中部留有两孔(一孔用于插温度计, 观测箱内温度变化, 一孔用于采气).采样时间在上午9: 00—11:00, 45 min内连续采集5针, 用60 mL注射器抽取箱内气体, 抽气前来回抽动3次以完全混匀气体, 随后抽出50 mL气体迅速带回实验室分析.采样频率为每周2次(春节假日除外), 施肥后采样加密(连续5~7 d).每次采集气样时测定5 cm的土壤温度.N2O气体体积分数由经改装的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 美国)测定.N2O检测器为ECD, 检测温度330 ℃, 柱温55 ℃, 载气为φ=99.999%高纯氮气, 流速为25 mL·min-1.气体排放通量计算公式见式(1)(Zheng et al., 1998).
(1) |
式中, F为气体排放通量(μg·m-2·h-1);ρ为标准状态下气体的密度(kg·m-3);h为采样箱净高度(m);dc/dt为单位时间内采样箱内气体的体积分数变化率;273为气态方程常数;T为采样箱内温度(℃);气体的累积排放量为通量和时间的乘积.在采集气体的同时, 同步观测相关环境因子.土壤温度(5 cm)使用JM624型便携式测温计(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测定.
2.4 土壤指标的测定在施肥后一个星期内采集气体样的同时, 采集0~10 cm土壤样品用来分析土壤含水率、无机氮(NO3--N和NH4+-N)含量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都以干土计).土壤含水率采用重量法测定, 并利用土壤容重将其转换为土壤孔隙充水率[WFPS(%)](Wu et al., 2017);土壤无机氮(NO3--N和NH4+-N)含量采用1 mol·L-1 KCl浸提-AA3流动分析仪(德国SEAL公司)测定(液土比为5:1);DTN含量采用1 mol·L-1 KCl浸提-VarioTOC总有机碳分析仪进行测定(Wu et al., 2017);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为可溶性总氮(DTN)含量与无机氮(NO3--N和NH4+-N)含量的差值.
2.5 试验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处理, Origin 8.0进行绘图,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Pearson法).
3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3.1 油菜季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变化2016年9月—2017年4月田间试验地点气温和土温见图 1.气温和5 cm土温两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气温的变化范围为4.08~34.14 ℃, 日平均值为18.09 ℃;土温变化范围为4.70~27.43 ℃, 日平均值为11.93 ℃.土壤孔隙充水率(WFPS)变化见图 2, WFPS最大值为78.71%, 最小值为36.48%, 可见, 土壤水分变化波动较大.
图 3为土壤N2O排放通量.N0-0、N150-0、N150-150、N0-150处理的土壤N2O油菜季排放通量分别为-10.81~181.26、-20.48~95.61、-8.87~638.56和-21.76~827.86 μg·m-2·h-1、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58、3.89、21.06和27.24 μg·m-2·h-1.虽然N150-150和N0-150处理排放峰值显著(p<0.05)高于N0-0和N150-0处理, 但各处理的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4种处理在施肥后第2~3 d出现N2O排放峰值, 整个排放峰持续约1周.
对N2O排放做了分段累积计算(分别3次施氮肥后1周的累积量)和整个油菜季累积计算(表 3).可以看出, 在N150-150和N0-150处理中, 第一次施氮肥后一周内N2O累积排放量很大, 贡献超过整个油菜季的一半, 在N0-0和N150-0处理中, 第一次施氮肥后一周内N2O累积排放量贡献也较大.而在整个油菜季, N0-0、N150-0、N150-150和N0-150处理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20、0.17、0.92和1.19 kg· hm-2, N150-0、N150-150和N0-150处理N2O排放量分别是N0-0处理的0.85、4.60和5.95倍.另外, 从表 3可以看到, N0-0与N150-0处理之间、N0-150与N150-150处理之间排放结果都没有差异, 而N150-0与N150-150处理之间、N0-0与N0-150处理之间排放结果都差异显著, 而N0-150与N150-150处理之间, 表明N2O排放主要与当季施氮肥有关, 与前一季施氮肥多少无关.
图 4为试验期间油菜季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动态.由图可知, 不同施氮肥处理之间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差异明显.对于N150-150和N0-150处理, 3次施肥后都出现了相应的土壤DON含量峰值, 分别为: 2016年10月24日, 施用基肥后第2 d, 土壤DON含量达到了44.93 mg·kg-1和44.25 mg·kg-1的峰值;2016年12月22日, 追肥后第3 d, 达到峰值17.56 mg·kg-1和17.00 mg·kg-1;2017年2月21日, 追肥后第5 d, 达到峰值15.15 mg·kg-1和25.55 mg·kg-1.3次峰值中以第一次最为明显, 每次峰值持续大约2~3周, 之后DON含量降低.而对于N0-0和N150-0处理, 在整个油菜季中土壤DON含量并无明显的峰值.
图 5为油菜季土壤中无机氮(NH4+-N和NO3--N)含量变化(以干土重计).在油菜生育期, 肥料施入土壤后, 土壤无机氮迅速增加.N150-150、N0-150处理的NH4+-N含量(图 5a)在施基肥当天(2016年10月23日)达到峰值为64.28 mg·kg-1和67.68 mg·kg-1;在第一次追肥后第3 d(2016年12月21日)达到峰值为39.71 mg·kg-1和43.90 mg·kg-1;在第二次追肥后第5 d(2017年2月21日)达到峰值分别为44.29 mg·kg-1和57.29 mg·kg-1.在N0-0、N150-0处理中, 土壤NH4+-N含量始终没有出现明显的峰值, 一直呈现平稳状态.
与NH4+-N相似, 在N150-150和N0-150处理中也分别出现了硝态氮(NO3--N)含量峰值(图 5b), 第1次峰值分别为66.06 mg·kg-1和74.48 mg·kg-1;第2次峰值分别为62.55 mg·kg-1和46.33 mg·kg-1;第3次峰值分别为51.71 mg·kg-1和52.72 mg·kg-1.而与NH4+-N不同的是, N0-0和N150-0处理在施肥后出现了较小的NO3--N含量峰值, 可能是施P、K肥促进了微生物活动, 促进了一部分土壤有机氮矿化为NO3--N.所有处理中, 土壤无机氮含量每次高峰期持续约2周, 之后保持稳定趋势.
3.4 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指标的关系表 4为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充水孔隙率、5 cm地温(T)、土壤无机氮和DON含量的相关系数.由表可知, 仅N150-150和N0-150处理中N2O排放通量与WFPS、DON含量和无机氮含量都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在本研究中油菜季N0-0和N150-0两处理的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孔隙充水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表 4), 而在N150-150和N0-150两处理中, 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孔隙充水率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 表 4).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郑循华等, 1997;Mosier et al., 1986).本油菜季中, 70%~90%的N2O排放量观测值出现在WFPS介于55%~75%的条件下.因为WFPS介于40%~75%时,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活性最强(封克等, 1995), 相较于其他WFPS含量更有利于N2O的产生和排放.
土壤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微生物的活性(蔡延江等, 2012).据研究, 15~35 ℃是硝化作用微生物活动的适宜温度范围, 在这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加强(焦燕等, 2003;徐惠等, 1996;Pilegaard, 2013).对N2O排放通量与地下5 cm处土壤温度之间相关分析表明, 4种处理中, 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表 4).可能是因为在施肥后, 施氮肥造成的肥料效应部分掩盖了气温、土壤温度的效应(项虹艳等, 2007; Qu et al., 2014), 与部分研究结果一致(项虹艳等, 2007;董玉红等, 2007).另外, 本试验油菜季生长期的气温较低, 土壤温度变化小, 地下5 cm最高温度为19.4 ℃, 低于最适范围(25~35 ℃).而同时降水少, 湿度变化小.故土壤温度对N2O排放通量影响不大.
在本研究3月31日和4月16日的观测中, N150-150、N0-150中土壤N2O排放通量增加正是因为在观测前出现了2次大的降雨, 土壤湿度显著增加, WFPS达到60%~70%, 加之此时的气温(17.6~28.6 ℃)和土壤温度(14.4~19.4 ℃)相对较高, 微生物活性较强, 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共同促使土壤N2O的大量产生和排放.但在2016年12月—2017年2月期间, 虽然WFPS较大(36.5%~70.0%), 利于微生物活动, 但气温和土壤温度较低(4.1~25.9 ℃和4.7~13.7 ℃), 限制了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所以N2O的产生和排放较少.
4.2 N2O排放与氮肥施用的关系从本研究结果看, 水旱轮作体系水稻施氮肥与否(高低)对油菜季N2O排放没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在水稻季生长周期内, 不管施氮肥与否(高低), 随着水稻生长吸收和氮的挥发, 土壤活性氮最终会保持一定含量持续到下一季, 但不足以促进下一季土壤N2O排放(郑循华等, 1997;蔡祖聪等, 2009).当季(油菜季)在施用基肥或追肥后产生N2O排放高峰, N2O排放量顺序呈N0-150>N150-150>N0-0>N150-0, 其中N150-150和N0-150处理的N2O排放量显著高于N150-0和N0-0处理(p<0.05).N150-0、N150-150和N0-150的累积排放量分别是N0-0处理的0.85、4.60和5.95倍.这主要是因为施氮肥导致土壤DON含量和无机氮含量迅速增加, 从而为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提供充足的氮源, 促进土壤N2O的产生和排放, 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梁东丽等, 2007;曾泽彬等, 2013;王琳等, 2016).在整个油菜生长期间, 土壤DON含量和无机氮含量变化趋势与土壤N2O排放通量变化趋势较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 施氮肥处理中N2O排放通量与DON含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 表 4).可见, 施氮肥显著促进了土壤N2O排放量.两次追肥后, 土壤无机氮含量也很高, 而N2O排放峰值明显小于第一个排放峰值, 这是因为追肥时气温和土壤温度较低, 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徐惠等, 1996;刘韵等, 2016), 产生的N2O量不多, 故N2O排放峰值不大.
然而, 有研究表明土壤N2O排放高峰的形成主要是施肥与降水、温度交互作用的结果(刘运通等, 2008;邹晓霞等, 2011).本研究中, 相比不施氮肥, 施氮肥后WFPS与N2O的排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 4), 这说明氮肥与WFPS对影响N2O的排放存在明显交互作用.
5 结论(Conclusions)1) 华中地区水旱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土壤N2O排放主要与当季施氮肥有关, 与前一季施氮肥无关, 且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施基肥后1周内, 油菜季施氮肥处理中, 1周内的N2O累积排放量贡献整个油菜季累积排放量一半以上.
2) 施氮肥造成土壤DON和无机氮(NO3--N和NH4+-N)含量的显著增加是油菜季土壤N2O出现排放高峰的主要驱动因子, N2O均在施肥后第2~5 d出现排放峰值.
3) 土壤WFPS的变化也是影响N2O排放的重要环境因子, 且氮肥与WFPS对影响N2O的排放存在明显交互作用.
蔡延江, 丁维新, 项剑. 2012. 农田土壤N2O和NO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 土壤, 2012, 44(6): 881–887.
|
蔡祖聪, 徐华, 马静. 2009. 稻田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董玉红, 欧阳竹, 李运生, 等. 2007. 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4): 34–38.
DOI:10.11838/sfsc.20070408 |
封克, 殷士学. 1995. 影响氧化亚氮形成与排放的土壤因素[J]. 土壤学进展, 1995, 23(6): 35–40.
|
IPCC.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纪洋, 刘刚, 马静, 等. 2012. 控释肥施用对小麦生长期N2O排放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2, 49(3): 526–534.
DOI:10.11766/trxb201012130524 |
焦燕, 黄耀. 2003. 影响农田氧化亚氮排放过程的土壤因素[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4): 457–466.
|
荆光军, 朱波, 李登煜. 2007. 成都平原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季N2O排放通量的研究[J]. 土壤通报, 2007, 38(3): 482–485.
|
梁东丽, 方日尧, 李生秀, 等. 2007. 硝、铵态氮对旱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1): 67–72.
|
柳文丽, 李锡鹏, 沈茜, 等. 2014. 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季紫色土N2O排放特征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9): 1029–1037.
|
刘韵, 柳文丽, 朱波. 2016. 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6, 53(3): 735–745.
|
刘运通, 万运帆, 林而达, 等. 2008. 施肥与灌溉对春玉米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7(3): 997–1002.
|
孟磊, 蔡祖聪, 丁维新. 2008. 长期施肥对华北典型潮土N分配和N2O排放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 28(12): 6197–6203.
DOI:10.3321/j.issn:1000-0933.2008.12.050 |
Mosier A R, Guenzi W D, Schweizer E E. 1986. Soil losses of dinitrogen and nitrous oxide from irrigated crops in northeastern Colorado[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50: 344–348.
DOI:10.2136/sssaj1986.03615995005000020018x
|
Venterea R T, Halvorson A D, Kitchen N, et al. 2012.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mitigating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fertilized cropping systems[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10(10): 562–570.
DOI:10.1890/120062
|
Pilegaard K. 2013. Processes regulating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soil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 368: 0118–0126.
|
Qu Z, Wang J G, Almy T, et al. 2014. Excessive use of nitrogen in Chinese agriculture results in high N2O/(N2O+N2) product ratio of denitrification, primarily due to acidification of the soil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5): 1685–1698.
DOI:10.1111/gcb.2014.20.issue-5
|
王改玲, 陈德立, 李勇. 2010. 土壤温度、水分和NH4+-N浓度对土壤硝化反应速度及N2O排放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1): 1–6.
|
王琳, 周晓丽, 马银丽, 等. 2016. 铵态氮源和碳源对土壤N2O、CO2释放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33(1): 23–28.
|
Wu L, Tang S R, He D D, et al. 2017. Conversion from rice to vegetable production increases N2O emission via increased soil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83: 190–201.
DOI:10.1016/j.scitotenv.2017.01.050
|
项虹艳, 朱波, 况福虹, 等. 2007. 氮肥施用对紫色土-玉米根系系统N2O排放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3): 413–420.
|
Xing G, Zhao X, Xiong Z, et al. 2009.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paddy fields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9(1): 45–50.
DOI:10.1016/j.chnaes.2009.04.006
|
徐惠. 1996.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大气之间N2O和CH4气体交换的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58–373.
|
于亚军, 朱波, 王小国, 等. 2008. 成都平原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氧化亚氮排放[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6): 1277–1282.
|
曾泽彬, 朱波, 朱雪梅, 等. 2013. 施肥对夏玉米季紫色土N2O排放及反硝化作用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3, 50(1): 130–136.
DOI:10.11766/trxb201203010055 |
张玉铭, 胡春胜, 张佳宝, 等. 2011. 农田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源/汇强度及其温室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4): 966–975.
|
张岳芳, 郑建初, 陈留根, 等. 2012. 水旱轮作稻田旱作季种植不同作物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9): 1521–1526.
|
赵维, 蔡祖聪. 2009. 氮肥品种对亚热带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9, 46(2): 248–254.
|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 1997. 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8(5): 495–496.
|
Zheng X H, Wang M X, Wang Y S, et al. 1998. Comparison of manual and automatic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y fields[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5(4): 569–579.
DOI:10.1007/s00376-998-0033-5
|
邹晓霞, 李玉娥, 高清竹, 等. 2011. 中国农业领域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措施研究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8/9): 1348–1358.
|